广州打造文化地标,用好用足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激发文化活力

元描述: 广州正在打造文化地标,用好用足新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拓展多样化运营方式、推动技术研发与公共服务创新融合发展等举措,激发广州文化活力。

吸引人的段落: 广州,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用好用足新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点燃文化活力。从全国最大的园林式文化馆——广州市文化馆,到全国唯一兼有“国家重点美术馆”和“国家一级博物馆”两个称号的艺术机构——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再到被誉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图书馆”的广州图书馆,一座座新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不仅是城市的新名片,更是市民享受文化盛宴的乐园。然而,如何才能让这些文化“宝藏”真正发挥最大效用,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近年来,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邀请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与政府职能部门和文化场馆代表,共同探讨如何用好用足新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激发广州文化活力。

新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升级,满足市民多元化需求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期待也从“缺不缺、够不够”升级为“好不好、精不精”,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如何用好用足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满足市民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文化需求,成为了广州市文化发展的新课题。

1. 开放时间更有弹性,推出“家门口的好去处”

“现在很多文化场馆都是‘朝九晚五’,工作日上班没时间去,周末又人山人海,实在太难了。”不少市民反映,传统文化场馆的开放时间限制了他们的文化体验。面对这一现状,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资讯(金曲音乐)广播总监钟慧建议,文化场馆作为区域地标,应打破“朝九晚五”的传统服务时间,增加开放时间弹性,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时间段的文化需求。

除此之外,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中心城区与非中心城区之间的不均衡问题。市政协委员、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院长张艳指出,重大文化设施大部分聚集在中心城区,而非中心城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相对薄弱。她建议,应该关注非中心城区文化设施并进行改造升级,在区、镇街开展公共文化设施合作共用,并继续推进城市“10分钟文化圈”建设。她特别强调,应开展城市空间的文化“微更新”改造,打造一批适合休憩、交流活动的新型公共空间,推出“家门口的好去处”,让文化服务触达更多人。

2. 引入市场化机制,拓展多样化运营方式

越来越多的观众有着个性化和品质化的文化需求。例如,有的市民希望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世界级展览,有的市民希望能把“展品”(文创衍生品)带回家。如何满足这些更高层次的需求,成为文化场馆面临的新挑战。

市政协委员、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李新华建议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等文化场馆多引进一些重磅的国内外展览,提升广州城市文化地位。然而,高额的版权费、运输费、保险费、展陈等费用给文化场馆带来了经费压力,也阻碍了重磅展览的引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广州出台了文创产品开发和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的文件,鼓励社会资本依法投入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创产品。钟慧表示,希望接下来能够推动实施细则尽快落实,并出台公共文化设施收费管理政策文件,去界定公共文化服务什么时候免费,什么时候可以收费。

市社科院城市文化所所长柳立子建议,在公共财政兜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基础之上,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进入,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成长,吸引各种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入更有效率的市场化机制实现多元公共文化服务类型供给,才能不断贴近社会需要、保障公民的文化权益和文化消费升级。

解锁新体验:推动技术研发与公共服务创新融合发展

在信息化、智能化浪潮下,当公共文化服务遇上人工智能技术,会碰撞出什么火花?近年来,人们对文化的体验感越来越看重,文化场馆也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提升服务体验。

1. 加速人工智能与文化服务之间的融合

张艳建议,加速人工智能与文化服务之间的融合,首先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用”并重,再就是充分利用大数据来分析优化馆内资源配置和讲解等服务流程,让体验感更好。

2. 创新服务模式,打造智慧型文化场馆

坐落在“城市客厅”花城广场的广州图书馆,被誉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图书馆”。今年以来单日接待访问量更是连续突破5万人次,7月14日接待访问量达到5.9万人次,再创国内公共图书馆新纪录。

广州图书馆如何服务如此庞大的访问量?据广州图书馆副馆长陈深贵介绍,当前广州图书馆实行无门槛入馆政策,公众可凭身份证免押金注册,一次外借图书最多达40册、借期84天,全面采用自助设备,为公众提供便捷服务。公众还可以线上即时注册,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海量数字资源阅读服务。广州图书馆还配套提供文献预约、送书上门、智能客服等在线服务。

3. 数字化赋能,拓展文化产品传播渠道

李新华认为,文化场馆的公益培训等体验课程除了本土性、普及性和群众性外,还要有引领性和导向性的作用。建议市文化馆要充分发挥中心馆龙头作用,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立足岭南文化,全力打造面向湾区、面向世界的民间文化交流中心;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明清书画和历代岭南绘画院藏极其丰富,一定要用好、用足这个优势,打造能够展示中国精神、讲好岭南故事、促进中外文明互鉴的文化窗口。

他同时建议,除了对图书资源进行数字化提升,还可以对演艺产品进行数字化赋能,比如推出精品剧目的数字化产品,推出以某个艺术家为原型的数字化人物。所有这些,都可以拓展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从而更好地走进年轻人、走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广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构建文化设施矩阵

面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广州正在积极推进人民满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完善文化设施布局,构建文化设施矩阵,让文化服务触达更多人。

1. 科学布局,统筹推进设施建设

市文广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胜表示,近年来,广州加快推进人民满意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得到较大优化。在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上,全市“一盘棋”,科学布局,统筹推进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区级以上公共文化设施近200处,预计到2035年还将新增100余处,将构建超过300处大、中型文化设施矩阵。

2. 提档升级,形成多元开放的设施网络

广州将坚持“基本普惠+特色提升”配置,提档升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形成公共文化场馆为主、社会场馆为辅的层次分布、全面覆盖、多元开放、充满活力的设施网络。

3. 深度链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边界不断扩展延伸

依托图书共享与文化点单两个配送平台,构建横向汇聚图文博美四类行业资源,纵向联通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文化机构的广州公共文化云平台,深度链接各场馆的线下在场服务与云上在线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边界不断扩展延伸。

4. 社会力量参与,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社会力量合办的图书馆分馆(服务点)195个、文化馆分馆(服务点)59个、博物馆32个。先后出台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实施办法、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施办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增加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生活需求。广州还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共文化共同体”理念,组织政、产、学、研、媒、社会力量等主体深度参与“广州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由文化主管部门的单一文化形态向城市文化品位全面构建延伸,扩大文化的辐射带动效应。

5. 不断完善,激发广州文化活力

接下来,广州将以新建大型文化设施投入使用为契机,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进一步激发广州文化活力,推动广州文化出新出彩。

常见问题解答

1. 广州有哪些新建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

广州近年来新建了多个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例如广州市文化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广州图书馆等,这些文化场馆都成为了广州文化地标。

2. 如何才能让新建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更好地发挥作用?

要让新建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例如增加开放时间弹性、引入市场化机制、拓展多样化运营方式、推动技术研发与公共服务创新融合发展等。

3. 广州在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哪些举措?

广州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增加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生活需求。例如,鼓励社会资本依法投入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创产品等。

4. 广州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广州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很多创新举措,例如建设“广州公共文化云平台”、探索“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模式等。

5. 广州未来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哪些发展方向?

广州未来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进一步激发广州文化活力,推动广州文化出新出彩。

6. 如何才能让更多人了解广州的文化魅力?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广广州的文化资源,例如举办文化节、展览、演出等活动,吸引更多人了解广州的文化魅力。

结论

广州正在用好用足新建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并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拓展多样化运营方式、推动技术研发与公共服务创新融合发展等举措,激发广州文化活力。相信随着广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这座文化名城将更加充满活力,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让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